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赭洛山下的九华村拥有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证书——阳光“生金” 零碳“淌银”_ 龙虎网
发布时间:2025-08-24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立秋后,辣的阳光仍在炙烤大地、照射屋顶,同时“落”入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村民的口袋里。

  “以前用电掏钱,现在这些板子晒晒太阳就能挣钱,一年进账两三千元,够一家人一年的电费了。”村民许世华指着自家屋顶上深蓝色光伏板笑言,这种“阳光生金”的变化,还得从村里捧回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证书开始说起。

  前临驷马山河,后依赭洛山。初入九华,第一印象是“绿”和“静”:4500亩生态茶园层层叠叠、绿意绵延。滑翔伞营地旁,一匹骏马悠然踱步,几只白鹭翩然落下,停歇觅食,与远处的山峦共同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2009年我刚来村报到那天,正常骑自行车5分钟的路程,骑了30分钟才走了三分之一。”在九华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滕腾向记者忆起往昔,感慨万千。

  彼时赭洛山怀抱中的这个苏皖边界小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域环境脏乱差,是浦口区首批26个市级经济薄弱村之一。“主干道是唯一的水泥路,其余都是砂石路甚至还有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更触目惊心的是环境:驷马河畔鸡鸭鹅遍地,河滩“寸草不生”,山脚边猪圈林立、污水横流。“穷,是当时最深的烙印。村民日子过得都艰难,更不用说什么‘绿色低碳’了。”滕腾说。

  转机始于浦口生态环境局十多年如一日的结对帮扶,更源于村“两委”痛定思痛的抉择:走绿色发展之路,向污染宣战!

  很快,一场持续数年的“全域禁养”攻坚战打响了。村里关停河畔规模养殖,清理山脚污染源,“谈判磨破了嘴皮子”,但决心从未动摇。在丘陵坡地上,顶着“五年无收益”的巨大压力和村民的疑虑,村“两委”以“党支部+合作社+社员”模式,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茶叶。

  关闭污染源、种植茶园,888集团官网入口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零碳”之路,始于一次因“茶叶价格落差”引发的思考。滕腾介绍,九华核心茶园的有机茶能卖到9600元/公斤,而普通茶仅3000元/公斤左右。“同村同工艺,价格差两三倍!我们想申报‘有机村’,发现行不通。专家一句话点醒我们:你们有山有林有茶园,碳汇资源丰富,何不做‘零碳’?”

  这个大胆的想法在2023年5月落地。九华村在浦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联合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在村里试点实施创新认证项目,专家团队围绕碳汇统计核算、可再生能源比重等43项指标对九华村进行“打分”。

  “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滕腾带记者走进村后的杜仲林场石桥分场林地,只见棵棵高大笔直的马尾松、香樟矗立,灌木、青草在林下铺展开来。他轻抚着树干说道:“这片树林年碳汇量约2600吨,成为抵消村庄排放的关键。最终,净碳排放持续归零的数据,让九华村在2024年初捧回了编号‘0001’的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证书。”

  上午9时,烈日当空,九华村的茶园里,老张正弯着腰在茶垄间穿梭,手里的锄头轻轻挥向杂草的根部,一下又一下,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他抹了把汗说:“这天气,草长得比茶树还快。”隔壁垄的老许听到这话直起腰来:“可不是嘛,这茶树就跟小孩似的,夏天不好好伺候,秋天准给脸色看。”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茶树可都是娇贵的主儿,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连除草都得靠人工。茶园里随处可见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手段,走近细看,诱虫板上密密麻麻粘满了小飞虫,太阳能杀虫灯下的收集盒里,也堆积着不少害虫残骸。

  “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全覆盖,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我们核心茶园是有机的,外围也严格管控农药、化肥投入,这是守护有机茶品质的基础,也是保护赭洛山生态的关键。”赭洛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张家恒说,凭借良好的茶叶品质,合作社主导产品“浦桥玉剑”荣获江苏省“陆羽杯”、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利润超300万元。

  行走在九华村的乡间地头,记者发现,低碳发展并非一句空话,而是融入了乡村发展每一个环节。该村不仅在生产环节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还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绿色低碳管理,多措并举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

  沿着整洁平坦的柏油村道行驶,崭新的新能源充电桩格外醒目,有村民正在给自家新能源车充电。“村里现在有几十个桩,慢充为主,后续还将升级快充乃至超充设备。”滕腾坦言,地处偏远曾是九华村的劣势,但“零碳”目标倒逼绿色出行变革,除了鼓励村民购置新能源车,村里还与公交公司合作,优化了通往街道的公交线路。

  视线上移,村民家屋顶上深蓝色的光伏板格外亮眼。在这里,光伏板源源不断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成为村民的“阳光银行”。

  更可喜的是,低碳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我家屋顶装了30块发电板,一年有1000多元收入。”村民刘积龙说,“村里到处都是太阳能路灯,大家买车都买新能源车,买空调、冰箱这些家用电器也都选能耗低的,主打一个环保。”

  如今,九华村可再生能源路灯及使用清洁能源采暖的农户占比均为100%,公共场所二级以上能效电器占比92.5%,低碳公共交通工具占比90.38%,村内温室气体净排放持续保持为零。

  尽管天气炎热,华飞户外飞行营地前仍有不少市民游客排队,等待体验遨游蓝天的乐趣。站在滑翔伞起飞场,俯瞰如绿毯般铺展的茶园,彩色“伞花”不时腾空而起、在高空盛放,随后渐行渐远。

  这是南京首个也是全省最大的无动力滑翔伞基地,拥有海拔240米的全风向起飞场和1.5万平方米的主降落场。“去年飞了8000多人次,今年势头更猛。‘零碳乡村’的招牌吸引了不少注重生态体验的客群。”基地负责人张云龙算了一笔账:体验一次滑翔伞消费几百元,但由此带动的餐饮、采摘、伴手礼等二次消费,往往是飞行费用的2—3倍,“2024年,我们全年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营收超400万元。”

  华飞的成功,如同一个强力引擎。村里顺势引进了马术俱乐部、电动丛林越野卡丁车等低碳运动项目,星空露营基地也在规划中。“这些项目既契合‘零碳’理念,又丰富了体验,留住了客人。”滕腾说。2023年,九华村成功跻身“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绿色产业为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

  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证书,为九华村带来的远不止光环,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与富民机遇。它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产业升级、人才回流、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面对户籍2600人、常住仅1100人的“空心化”难题,“零碳”生态与“共享”理念正碰撞出智慧火花——“莱斯乡村共享小院”应运而生。记者走进已出租的小刘组一号院,原本破败的农房正由专业公司改造为白墙黛瓦、落地玻璃的新中式庭院,未来将配备雨水回收、节能建材等设施,目前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即将进场施工。

  “租20年,一次性付清50万元租金,农户拿着这笔钱,转头就到城区买了套房。”滕腾笑着说,村里已累计出租10套闲置农房,引入专业公司进行整体改造和后期运营,村集体获得8%的利润分成,农民则稳收长期租金。

  “没花一分钱,就盘活了沉睡资产,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吸引了热爱乡村生活的新村民,一举多得。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打造更高端的‘莱斯2.0’民宿集群和面向康养人群的长租社区。”滕腾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正与央企紧密洽谈,计划在1800亩茶园上方,架设一层楼高的光伏板阵列。板下种茶,板上发电。”滕腾解释道,茶叶本是喜阴作物,适度遮阳能提升品质,而光伏发电不仅提供清洁能源,未来还能参与碳交易,为村集体和茶农开辟新的增收渠道。“项目一旦落地,将是‘零碳茶园’的升级版,让每一缕阳光都产生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农业相关活动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与此同时,森林、土壤、农田等生态系统也具备显著的固碳潜力。中国广袤乡村,正处在“碳源”与“碳汇”双重角色的临界点上。

  近年来,南京把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全市化肥与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20年削减4.4%、6.7%,农药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超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7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从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全国首批“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九华村捧回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证书,到全国首笔水稻减排固碳有偿竞拍、全省首张碳票(农业碳票)在高淳区成功交易,再到溧水芝山村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田园”建设,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村生活模式都在因为低碳理念的融入而变得更优化、更环保、更具高质量发展成色。

  蹲点时,酷暑难当,但感受到九华村“零碳”实践带来的改变更灼热心灵。从忍痛关停污染养殖、艰难推广种茶,到敏锐捕捉“零碳”机遇、借认证提升农产品溢价、吸引新兴业态,每一步都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森林碳汇的科学核算、43项可量化指标、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这些探索为全国乡村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九华模板”。

  记者离开时,夕阳为赭洛山和连绵茶田镀上“金边”。又见滑翔伞腾空而起,彩翼掠过葱茏大地。伞翼之下,深蓝光伏板辉映着余晖,崭新充电桩静立村头,村民们在小广场上锻炼、聊天,笑声爽朗。这个苏皖交界处的小山村,正以全国首个“零碳乡村”的担当,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村庄的绿色蝶变,更看到了中国乡村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希望之路。